山东绩效“末位淘汰”显成效
本报记者 李嘉亮
通 讯 员 唐韶龙 赵政岳
前段时间,在山东省人民法院行政装备管理处(以下简称行装处),经常能看到部门单位业务人员围绕项目支出绩效目标为财务人员答疑解惑,这让行装处副处长刘明对2025年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了更多期待。
她直言,现在部门单位在立项阶段就主动考虑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编制、过程监控以及如何及时纠偏、推动项目执行落地,因为谁也不想自己单位的项目在年终绩效评价后遭到“末位淘汰”。
省级部门单位之所以争相讲求绩效,除了有全员绩效理念持续强化的因素外,还与山东省财政厅创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无关联。
为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力度,2023年山东省建立预算项目绩效评价“末位淘汰制”,并在今年首次对省级部门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实施“末位淘汰制”,统筹调整低效资金30亿元用于亟需支持领域,进一步打破预算分配固化格局,缓解财政支出压力,为重大政策落实提供坚强保障。
出台实施细则,为省级预算戴上“紧箍咒”
山东省财政厅预算绩效管理处处长侯效波介绍,预算绩效管理的灵魂在于应用,尤其是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形势下,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绩效自评资金量大、覆盖面广,属于部门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范畴,受制于较高的评价分数和等级,评价结果往往很难充分应用。在财政“增量”收缩放缓的情况下,用绩效手段向内挖潜、向“存量”要财力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通过完善制度增强绩效评价约束效力势在必行。
2023年,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强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 统筹做好重点支出保障的通知》,提出“探索试行绩效末位淘汰制”。同年,省财政厅研究制定《山东省省级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末位淘汰制实施细则(试行)》,对部门单位绩效自评和重点评价结果排名靠后的政策和项目,实行末位淘汰和按一定比例压减预算的工作机制,简称“末位淘汰制”。
侯效波介绍,“末位淘汰制”适用于单项政策或项目重点绩效评价、某一领域资金综合绩效评价、部门单位省本级项目以及主管的对下转移支付项目绩效自评三种情形。剔除到期项目和一次性项目,对三类绩效评价结果排名最后一位的政策或项目,原则上予以取消,不再安排下一年度预算;对排名后20%的政策或项目,按照不低于当年预算10%的比例,压减下一年度预算规模,其中,评价等级达不到优秀和良好等次的,压减比例不低于20%。
>>>下转2版
“末位淘汰制”的实施,相当于为所有省级预算戴上了“紧箍咒”,有效杜绝了绩效自评走过场、结果不客观的情况,倒逼部门重新审视项目管理和资金分配,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的意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动绩效自评真评、结果真用、效果真显。
“这次对自评结果动真格的!”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财务管理处处长田红告诉记者,“末位淘汰制”的硬约束不仅为省直单位财务部门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应用提供有力抓手,更进一步推动部门单位、相关业务处室真正融入绩效管理工作,促成全员讲绩效的良好氛围。
以省法院为例,刘明介绍,自去年开始实施绩效评价“末位淘汰制”后,省法院从预算编制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广泛征求内部各业务处室意见,测算资金需求,要求业务处室同步编制绩效目标。为提升绩效目标编制质量、达成共识,行装处积极与各业务处室对接,结合审判执行中心工作研究探讨项目核心指标;针对重点项目,将所涉及的业务部门组织起来,一同探讨绩效评价核心指标、预算执行进度等,在事前就做好相应梳理工作。
不搞“一刀切”,结合实际情况淘汰末位项目
2023年,“末位淘汰制”首先在省级重点评价政策和项目试行,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效后,今年在省级部门单位绩效自评中全面实施。
为了确保“末位淘汰制”精准高效实施,今年省财政厅对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进行了升级,将所有省直部门单位的绩效自评业务全部纳入线上管理,全程留痕。数据一旦上报无法更改,系统严格按得分对项目进行排序,将排名最后一位的项目推送部门落实淘汰要求。今年共有29个省级部门根据自评结果取消了末位项目,涉及资金5亿元。
“今年省法院某直属预算单位一个常年安排的120万元场所租赁运行项目,因绩效自评结果排名最后一位,由省法院主动取消,压减后的资金用于保障省法院其他预算单位的重点项目。”侯效波说。
考虑到部门单位的管理实际,“末位淘汰制”执行中并非“一刀切”。对于维持部门单位正常运转、涉及民生保障等确实难以取消或压减的项目,将其纳入2025年保留察看期,由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具体整改方案,优化政策设计、细化整改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提升绩效水平和资金效益。
山东省海洋局办公室二级调研员徐广凯告诉记者,“末位淘汰制”是刚性约束,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例如,省海洋局的浒苔前置打捞项目,受预算执行进度、外海投放船只补助标准制定不够科学等因素影响,自评结果排名最后,按要求应予以淘汰。但考虑到该项目是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灾害应急处置项目,一旦取消,会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省海洋局提出将该项目列入保留察看期,下一步在综合考虑市场行情、过往年度稽核结果基础上,将科学制定并应用《山东省浒苔前置打捞预算标准》,强化预算支出标准约束,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进一步完善浒苔前置打捞工作方案,积极研究治本之策,切实提升浒苔前置打捞成效。
统筹压减预算,把每一笔资金花在“刀刃”上
实施“末位淘汰制”的目的不是取消淘汰项目,而是改变部门单位“重资金争取、轻项目落实”的思维定势,把低效无效的资金投向找出来,帮助部门单位优化支出结构,统筹节约财政资金用于其他重点和亟需领域,把每一笔钱花在“刀刃”上、要紧处。
今年,除了取消末位项目外,按照“末位淘汰制”要求,省级部门将排名后20%的464个项目,根据自评等级,按最低10%、最高20%的比例,压减预算资金25亿元。加上淘汰取消项目的5亿元,省级部门单位相当于统筹盘活了30亿元资金,用于排名靠前、效益更高的项目。例如,省自然资源厅在编制2025年预算时,压减自评得分排名后20%项目资金用于统筹保障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基础测绘、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更好落实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自“末位淘汰制”实施以来,让徐广凯感触最深的是,以往问询项目情况比较被动,如今项目实施单位主动报备项目了。他说:“往年9月份,办公室会向项目实施单位了解预算执行情况。现在部门单位主动汇报项目情况,动态实时纠偏,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此外,‘末位淘汰制’还提升了绩效自评工作的科学合理性,推动部门单位在核心指标设置等环节作出更为详实的研判。”
为了避免部门单位自评项目得分过高,虚假淘汰压减预算,省财政厅还对33个部门绩效自评和末位淘汰情况进行了全面抽查复核,对于复核存在差异的项目得分进行了调整。调整对“末位淘汰制”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按照新的排名取消项目、压减预算,进一步强化政策刚性约束,真正把有限的财政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